close
   < 人人心中藏個無臉男>  中國時報]◎劉佳青 (2002.09.01)

    二○○一年夏天,宮崎駿的新作「神隱少女」在日本上映,以超過二百億日
    圓收入、觀眾人數一千五百萬人以上,打破了歷來票房紀錄。也改寫了他
    自己在一九九七年「魔法公主」的總收入:一百九十三億日圓、動員觀眾
    一千四百廿萬人的紀錄。

    日式「愛莉絲夢遊仙境」

    這部日式「愛莉絲夢遊仙境」,敘述千尋如何靠著自己的力量救回父母,
    回到自己的世界。但是其實它劇中的涵義並不只是如此而已。>
    宮崎駿的作品一向與「自然」這個議題深深相關;從早期的「風之谷」、
    「龍貓」到九七年的「魔法公主」,無論是對自然的憧憬,到對人類破壞
    自然的省思,然後期許人與自然的共生,宮崎駿都透過這些作品闡述了他
    的心聲。更令人注目的是,宮崎駿並不是只重視自然而忽略了「人」的成
    分,在他的作品中無時無刻流露對孩子們的關心與期許。

    在「神隱少女」的一開始,主角千尋坐在搬家途中的車後,一副無所謂和
    無關心的表情,對於父母的問話也是一副愛理不理、有氣無力的樣子。回
    想起來,和一九八八年在「龍貓」裡因為搬家而興奮不已的那對十二歲與
    四歲的小姊妹是完全不同的反應。這就是現代孩子的寫照。在經過時代變
    遷的洗禮後,孩子們對事物的反應與表現已經是完全不一樣的了;不只是
    孩子,就連大人們都變得不知什麼是行為的準則了。

    環顧這個所謂的資訊爆炸的現代,孩子們不就像一開始的千尋一樣,一個
    個喪失了對事物原本該有的好奇心了嗎?當我們哪天心血來潮想告訴孩子
    們一個新奇的事物時,他們的態度往往是毫無表情的說聲「喔」,再不然
    則是回答說「我早知道了」,一點也沒有興奮與驚訝的反應。可悲的是,
    這個結果的造成,並不是來自其他人,而是來自與他最親近的父母身上。

    想想看,當孩子們知道了一樣新的事物想來與作父母的我們來分享那份心
    情時,那時自己的態度又是如何呢?是不是就像之前孩子那般地反應呢?
    或是更無情的說出「我在忙,等下再說」或是「別煩我」等字眼呢?等到
    孩子們的冷淡反應大大地打擊了作父母的權威時,這時才會開始斥責社會
    道德的沉淪與學校教育的失敗,才使得自己的孩子們變得如此的無知與自
    大。

    「別被自己的父母扼殺了!」

    但是回想一下,究竟誰是這結果的始作俑者呢?

    宮崎駿在他的作品中不斷的想傳遞一個訊息給他的小觀眾們,那就是「別
    被自己的父母扼殺了!」因為他了解到,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父母經常
    扮演著動不動就扼殺孩子一切可能發展的角色。而且最令人無法理解的
    是,父母們不也是從「孩子們」成長過來的嗎?為什麼當自己成為當年那
    種「最不喜歡的大人」的時候,沒有辦法想到當年自己的心情,而將自己
    的情緒加諸在孩子們的身上?

    原因之一,或許是我們這些大人的心中都存在著一個「無臉男」吧。

    宮崎駿他說「神隱少女」後半段的主要角色是在「無臉男」身上。許多人
    在看完電影之後,最無法理解的就是這個「無臉男」的角色,到底他在這
    劇中所代表的角色是什麼?

    從一開始千尋到達「油屋」過橋時,「無臉男」就出現在那邊了,但是他
    只是默不出聲的看著千尋。而後是因為千尋自我的改變,開始學習對人友
    善這個課題,無意間對「無臉男」釋出了善意,使得「無臉男」開始對千
    尋產生好感與興趣,進而化身成「油屋」的客人。他利用金子去誘惑那些
    物慾強烈的蛙男和女服務員們,試著想用金子去支使他們;但是當他用同
    樣手法對待千尋時,卻得不到預期的結果。為什麼?因為他不知道對於一
    個十歲小孩而言,金錢這種東西還不如讓她父母恢復原狀來得重要。

    十歲的孩子「基本上」不太懂得「金錢」要做什麼用。被心儀對象的千尋
    拒絕後,「無臉男」突然轉變成無法控制的狂暴者,展現出如被意中人拒
    絕而憤怒的幼兒化行為,他的愛情與狂熱只能用這些行動來表現,這種情
    形不是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的週遭嗎?

    「無臉男」可說是現代人特性的結晶

    翻開報紙,有時是男友因為不滿女友與他分手而對其家人施暴;有時是女
    友不滿男友另結新歡,而對新女友潑硫酸;再不就是因愛生恨,失手犯下
    不可挽回的大錯。這不是和「無臉男」一樣嗎?

    宮崎駿說「無臉男」是他在這部戲中最關愛的角色。在現代社會中「無臉
    男」的存在可以負面的語言來訴說,但宮崎駿想傳遞的是「無臉男存在於
    你我之中」這個訊息。

    喜歡上一個人而產生強制行為、無法堪忍的寂寞感、失控、暴走等字眼,
    均是代表著這些鬱悶無聊的感情的發洩,而在宮崎駿看來,這些性質和行
    為是任何人類都擁有的事實。「無臉男」可說是我們現代人特性的結晶。

    電影的最後在千尋的幫助下,「無臉男」心中的寂寞感逐漸散去,開始跟
    著千尋坐著電車離開「油屋」,表示願意跨出自己之前熟悉的世界,他和
    小老鼠們合力為千尋織了一條守護線,表達對千尋的真切關心,後來他留
    在錢婆婆身邊開始學習更多與人溝通的方法……。

    透過這部電影,宮崎駿試著去抵抗時代的波濤,堅守自己的世界觀,試圖
    透過「無臉男」傳遞出對現代人的溝通所提出的觀察與警示。不知道欣賞
    過這部電影後,有多少人接受到這份訊息?真希望我們身邊的「千尋」們
    長大後不要成為「無臉男」。

    [中國時報]◎劉佳青  (2002.09.01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nbe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